螃蟹保活运输技巧
秋冬来临,河蟹开始上市,北方地区早捕的成蟹也接着投放蟹种,为明年丰收打好物质基础。据此,不论蟹种或成蟹都涉及运输问题。如技术不到位,往往有大量死亡。这里介绍运输途中不仅保鲜而且保活的
技巧。
一、蟹种
自游泳状态的“大眼幼体”脱皮后变成8条腿爬行生活时开始至性成熟前,这一阶段都可用来养殖的种源为蟹种(幼蟹)。从规格划分,由1万尾/公斤~2万尾/公斤的规格称为鱼种。
运输蟹种,人们习惯用尼龙丝袋盛放后装入竹篓或塑料泡沫箱中,缺少必要的事先排泄鱼种粪便的准备,因而降低了成活率。科学的方法是:一要在5℃~10℃时装运,温差不宜**过2℃,还需通风透气,保持潮
湿和防止鱼种活动;二是在发运前将待运蟹种放在蟹笼中或可以密封的网箱内,然后把蟹笼或网箱放入河流或微流水中经4小时以上吊养,待其肠内粪便排空后才装运,这样,24小时内的运输成活率可达 95%以
上(高的可达98%以上)。
二、成蟹
由幼蟹经8次以上脱壳,达到性成熟,体色由浅灰色变为深绿色后即为成蟹。其规格视水域环境优劣,50克/只~150克/只不等。
运输成蟹,要尽量保持原来温度,温差不应**过5℃(必要时用冰降温)。短途运输可用浸湿的蒲包,并注意在途中避免挤压;长途运输需尽量缩短时间,并采用通气良好的竹篓存装。装箱时先在篓子底部铺一层
泥或蒲包,然后将活蟹一只一只摆平叠放。装满后再加盖扎紧,防止爬动。如在蟹群中放些吸水好的材料保湿,效果会更好。此外,为防止风吹失去水分,要用麻袋等物挡风,这样,24小时内的成活率可达 95%
以上(高的98%以上)。
如果运输抱卵亲蟹或性成熟的用来交配的雄蟹,则不应在容器中摆平叠放,而要每只蟹单独用毛巾包裹,严格防止操作不当而断其腿脚。
大螃蟹水质控制的方法
1.减少水质污染源的导入,选择从外海的纳水时机,避开赤潮或污水排放高峰期,并应选择在大潮期间纳水;采取合理的投喂方案,选择投喂时机、适口饲料、控制投喂量以减少残饵。
2.进行适当的水处理。在储用水被生物和非生物因子污染时,有必要进行水质处理,以消除污染物影响。常用的处理方法有EDTA络合重金属,漂白粉、臭氧杀灭微藻和微生物等。在防止育苗池池水恶化时,需要
及时采取措施,除了常规的换水之外,还需投放一定剂量的化学药物来调节水质,如抗生素类药物用以抑制细菌繁殖,高锰酸钾抗菌并减少**溶液,二氧化氯杀灭单细胞病原生物等。
3.水质改良措施
(1)适当换水。根据水质状况确定换水量,以促进微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和平衡,保持和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。
(2)合理搭配使用抗生素药物,以降低病菌的抗药性,尽量使用半衰期短的药物,以减少其在水体中和动物体内的残留。
(3)施用吸附剂来降低池水中**颗粒、可溶性**物质及氨态氮的含量。
(4)使用化学(酸碱性物质或缓冲试剂)、物理(调节充气量、光照等)和生物(加入或去除单胞藻类)方法调节水体的pH值,使pH值保持在8.0--8.6之间。
(5)投放微生态制剂。特定的微生物可以加快水体中**物的分解,光合细菌、海洋酵母或人工培养的微藻则可以吸收其分解产物,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。
(6)及时清除底质,防止因底质腐败而导致水质的恶化。
(7)纳入良好水质注入育苗池,以促进该养殖生态平衡,并提高其水质净化能力。